最近,一部名为《水边维纳斯》的电影因为全片采用35毫米胶片拍摄备受业内关注。有观众评价:“因为胶片的质感和呈现,20世纪90年代的气息油然而生,画面构图和谐,氛围感和色彩特别舒服。”这部影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?灵感来自哪里?近日,记者对话制片人张雨弦,导演王林。
01
(资料图片)
1992年中国南方的一间病房里,奇奇看着妈妈剪去了长发。妈妈治疗期间,奇奇被送去外婆家生活。同一屋檐下的大姨担负着工厂改制、安置工人的重任,年轻的表姐渴望长大,小姨则幻想着去美国过上截然不同的人生……大人们想着各自的心事,奇奇则期待着妈妈回家。
《水边维纳斯》从奇奇的视角,讲述了同一屋檐下的大人们直面生活中的各种变化,每个人都在努力地面对自己的改变,并与家里其他人站在一起。摄影机如同主角奇奇的眼睛,带着好奇心,用有限的视角观察着她周围的世界,看见生活中大人们不曾注意到的部分,感受时代的变化。
问及为何以孩子的视角呈现一个群像故事?导演王林表示,奇奇作为一个小孩,还没有到承担那么多责任的年龄,她能够用客观的心态去观察周遭的人,显得更理智、简单。
2021年7月,《水边维纳斯》曾在第7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举行首映。同年10月,《水边维纳斯》亮相平遥国际影展,一举获得“费穆荣誉·评审荣誉”大奖。评委段奕宏直言,这部电影让他看到了一种生机勃勃的力量,“你可以看到现在的年轻影人,对生活,对世界,对情感的细腻把握和表达,他们的想象力和可能性,这些都是非常可贵的。”
02
电影的拍摄风格十分独特,充满了主人公奇奇的个性与感悟,展示了许多孩子眼中有趣的生活细节,于不经意间令观众感受到生活的变化。相比用对白来呈现情节递进,这部影片更多地是通过色彩、光线、声音、物件,以及展现每个角色的脸庞和呼吸来进行叙事:飞入镜头的小鸟,与闯入者一起打破了表姐的平静生活;表姐端详着镜子里的自己,奇奇把她的心思看在眼里。导演王林表示,奇奇的视角提供了一个探索人物内心世界的机会。“她能看见四季变换、看见家人沉默的侧影。也许她还看不懂大人们经历了什么,但她与她们的内心离得很近。”
《水边维纳斯》的挑战之一是采用35毫米胶片拍摄。拍摄流程与采用数码摄影机拍摄不一样:胶片无法在现场回放,必须送到洗印厂进行处理后才能看到成片效果。王林透露:“这需要团队彼此之间的绝对信任,包括信任演员的表现,信任摄影师的表现。”最后,影片呈现出细腻的画面质感。
主创团队表示,胶片是有生命力的,它为影像提供的不仅是丰富的色彩和明暗关系,更多的是一种流动的呼吸感,“我们电影里有许多安静的场景,这种流动感和呼吸感赋予了影像更多更丰富的情感表达……胶片不仅是一种媒介、一种拍摄方式,它更像是一位有历史感、又有活力的创作者,和我们一起共同完成了这部作品。”
影片于2018年开机,在横店及周边地区取景拍摄。时至今日,许多影片中出现过的建筑早已被拆除或重建,原本极具时代感的场景也不复存在。但是,这些多层次的时代记忆都被这部影片记录了下来,印刻在了35毫米彩色胶片的光影里。
03
《水边维纳斯》聚集于一个家庭的故事。谈起演员的选择,导演王林表示:“我想要创建出一个完整的家庭,我希望他们都是互相有连接的,互相有相似之处的。我想要找到和影片角色有连接的人,有共鸣的人……他只要自信,他就可以成功地出演这个角色。”王林希望演员在电影里呈现出最自然的状态。
王林透露,电影的创作灵感源于一间小小的病房,“那天我和母亲一同去探望刚刚生产完的表妹,走进病房时,我发现这里似曾相识,经母亲提醒才想起,她十多年前也是在这里做的手术。不一会儿,护士进来替孕妇更换纱布,一屋子的女人不约而同地安静了下来,静静地听着一个年轻母亲忍受伤口的疼痛。在这片刻的沉默中,我仿佛回到了年幼时探望母亲的那个下午:同一屋女人,相似的沉默,两个场景重叠在一起,我的眼前出现了电影的第一个画面。——一个孩子坐着一艘小船沿河而下,无数女性站在河岸边目送着她前行。”
电影中有很多安静的场景,让观众心生好奇,慢慢走近角色的内心:病房里的一家人,目光在沉默的空气中交接;电视机里播放着英语节目,小姨似看非看,心事重重。王林坦言,这些充满神秘感的沉默深深吸引着自己。她回忆说:“印象中,父亲们总在另外一个城市打拼,母亲们则上夜班或夜校,没有照顾孩子们的余力。我和表兄妹常常寄住在外婆家,半夜醒来,听见母亲与祖母窃窃私语,说着说着又陷入长久的沉默:或许她们也有无从说起的心事,无人可解的忧愁。”
《水边维纳斯》遭遇了文艺片排片少的困境,对此,制片人张雨弦表示,“如果有人想看它就会在,大家有缘的话就能看到。如果大家看完片子后觉得还不错,总会希望它能继续传播下去。”
红星新闻记者 张世豪 实习生 凌格文 编辑 吴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