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郁风
兰州大学近日被推上风口浪尖,先是有学生在微博举报自己老师课堂上抹黑抗美援朝,接着兰大给出回应:经调取课堂视频、与上课学生核实,情况为:在讲到抗美援朝战争影响及意义时,授课教师引用了网上曾经出现的“一得九失”等错误观点,并明确指出这些观点是错误的。
(资料图)
也就是说,老师上课引用错误观点是作为反面教材予以批驳,能够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朝鲜战争的意义,是再正常不过的教学方式。然而,某位学生拍照后断章取义,发至网上进行举报,是不折不扣的诬告。
遗憾的是,兰大在回应中表示“将继续强化对教师的培训,切实提升教师教学水平,持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”,并无谈到对诬告学生的处罚。
要知道,该学生对老师发起的是极其严厉的指控,若非有课堂视频和其他学生为证,该老师轻则面临停职免职,重则面临牢狱之灾。《刑法》中有专门的诬告陷害罪:“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,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,情节严重的,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者管制。”诬告学生不仅道德败坏、手段卑劣,更涉嫌违法。
在发起举报,意图置他人于死地时,举报人就应该考虑自己将承受的后果。如果举报属实,那被举报人应该受到处罚,如果举报不实甚至是恶意构陷,那举报人应该承受诬告的代价。否则,举报有奖,诬告无罪,诬告不需要任何成本,那岂不是变相鼓励人人举报,人人告密?
诬告者既然是985高校历史系的学生,不可能不知道历史上的告密之风:商鞅曾鼓励秦国人告密,甚至鼓励邻居举报邻居,儿子举报父亲,并制定刑罚“不告奸者腰斩,告奸者与斩敌者同赏,匿奸者与降敌同罚”,不告密会被连坐。
武则天为了鼓励告密,规定地方官府需给告密者准备马匹,按五品官的标准供给饮食,告密内容如合武则天心意可以加官进爵,告密不实也不会受到任何惩罚,于是“四方告密者蜂起,人皆重足屏息”,人人都生活在恐惧中不敢说话。
康乾两代更是大兴文字狱,鼓励大众断章取义、牵强附会进行举报,“清风不识字,何故乱翻书”,在某些时候,乾隆明知是冤案,也要下令将被举报者处死,甚至地方官员如果处置不力,连带问斩。乾隆想传达的是,即便是冤案也如此大开杀戒,那如果是真的不得九族问斩?在这种高压环境下,人人战战兢兢,互相防备互相告密,甚至不敢写东西唯恐被人捕风捉影举报。
这种高压恐惧的环境造就了清朝思想文化成为一潭死水,而同时期的西方经历文艺复兴、宗教改革和资产阶级革命后,出现了思想文化的高度解放,进而促进了科技工业的高速发展,几十年内就将同时期的中国远远甩在了身后。
没有思想文化的自由和繁荣,就不可能有科技经济的繁荣和开拓。眼下互联网随着用户群体下沉和质量下降,出现了一股敌视知识,尤其是敌视文科的风潮,进而助推这股举报高校教师之风。矛盾的是,他们一方面宣扬“尊师重道”,呼吁发扬“中华优良传统”,一方面又鼓励学生举报老师。
一个把老师视为敌人,处心积虑想举报扳倒老师的学生,对老师会有多少尊重可言?若长此以往,老师授课时战战兢兢,只敢照本宣科,把台下学生视为监视者,学生则把老师假想为敌人,费尽心机搜罗老师可能的“错误”。
这样的课堂,这样的氛围,这样的师生关系,如何培养人才?如何弘扬教育?如何形成开放包容、兼收并蓄的思想氛围?
武则天时代,官员魏玄同被诬陷处死,临刑前有人劝他,何不向武则天告密,以获得面圣脱罪的机会?魏玄同断然拒绝,凛然道“人杀鬼杀,亦复何殊,岂能做告密人邪!”被人杀死和被岁月杀死,有什么区别,我怎么能做告密之人?
而商鞅塑造的告密之风一直绵延到汉初,直到汉文帝即位,他分析过往的教训:“惩恶亡秦之政,论议务在宽厚,耻言人之过失。化行天下,告讦之俗易。吏安其官,民乐其业。”从此民众将告密视为耻辱,政通人和。
可见,遏止告密诬告之风,不光需要普通人拒绝告密的观念,也要大环境的纠偏。一方面我们需要对违法犯罪分子予以举报,一方面也要对诽谤诬告者予以惩治。既要防止右的错误,也要防止左的错误。
兰州大学此学生既然诬告行径坐实,那就应该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,而不是被变相姑息纵容,甚至引发其他学生效仿。建议兰大将此学生予以记过或劝退处分,“提升教育教学质量”,不光要“强化教师培训”,也要保证学生的品德质量。